打着招聘幌子窃求职者创意

时间:2012-12-29点击:
       又到求职季。应聘、面试时,哪些权益容易受到侵害,如何防患于未然;一旦不幸中招,如何亡羊补牢?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最近梳理了不良单位忽悠求职者的几大“惯用伎俩”,希望能帮助求职者提高维权意识,切实维护自身权益。

  案例1招聘电话无中生有

  小刘是计算机工程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最近每天忙于在各大招聘网络上提交求职简历。一天,小刘接到一个女子的电话,对方自称是深圳一家合资企业的人事专员,正在招聘经理助理,从网上看到了小刘的简历,希望小刘参加公司的面试

  “工作有着落了”,小刘又惊又喜。几天后,那名女子又打来电话,告诉小刘需要接受公司部门主管的电话面试。面试后,主管赞许了小刘的表现,但表示公司总部在深圳,因此需要先在深圳培训一个月,然后才能在上海分公司上班。兴奋的小刘当即表示没有问题,并与主管约定了到职的时间。

  事后,小刘突然想起自己似乎没向这家公司投过简历,立即通过网络搜索到这家公司的联系方式,并打电话到这家公司。对方表示,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还未启动。小刘这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了。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议】求职者应当选择有公信力和正规的招聘机构和网站,只在规定的表单上填写个人信息和联络方式,以免个人信息的意外流出。

  在收到面试邀请的电话或邮件时,求职者应当多想、多查、多问,对招聘的公司及联络人的信息做好核实工作;对使用移动电话作为联系方式的招聘邀请,需要索取对方的固定电话以及公司详细地址,然后通过这些信息更多地去了解公司。正规单位的招聘一般会设在公司的会议室或办公室,对于那些租用酒店作为招聘地点的企业则不可轻信。

  案例2挂着“羊头”卖“狗肉”

  小方学的是广告设计专业,近日应聘了某广告公司的“储备干部”岗位。但在面试的过程中,对方却不断对小方营销方面的能力进行提问,并向其介绍保险方面的业务。最终,在小方的追问下,对方承认他们是代某保险公司招聘保险业务员。小方顿感自己上当。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议】因为保险推销员这一岗位在求职者中不太受欢迎,一些用人单位为了“掩人耳目”,就用一些比较动听、模糊的岗位名称来吸引求职者。防范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看单位的经营范围。如果招聘的岗位明显超出公司经营范围,则大多有假;

  二看岗位的薪资待遇。如果薪资弹性幅度大,而且对学历要求又低,明显与市场规律不符的,则大多“暗藏玄机”;

  三看招聘人数。如果一个岗位一次要招聘很多人,比如“储备干部”岗位动辄招聘几十人,也可能有水分。

  案例3借招聘窃取“智慧”

  某软件公司招聘程序员、美工岗位,公司经营状况良好,工作环境整洁,招聘流程正常,岗位提供的薪酬符合市场价位,一切看似都在常理之中。应届毕业生小张,初试合格后进入笔试阶段。笔试内容为上机编写一段程序,使用规定的编程语言,时间不限,可以上网查询相关资料,但不能相互交流。一个教室里,8个求职者,每个人的试题不同。几个年轻人无意中发现,看似8段程序,其实恰巧能整合成一个项目……最终,8人无一被录用。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议】有些用人单位以招聘为幌子,收取简历、组织面试,窃取应聘者的计划书、策划创意和科研成果。他们把求职者的智慧、劳动当成“免费午餐”。安阳人才网

  这种“智力陷阱”堂而皇之地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性质极为恶劣。求职者在不能判断招聘单位真实意图,又想获得工作的情况下,需要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保护。主要方式有:

  一、提交策划案等劳动成果时要准备两份,一份提交,一份自己留存,在留存份上要求招聘单位签字确认,以便将来能够证明劳动成果内容。

  二、提交策划案时附上“版权申明”,并要求招聘单位签收。本报记者 鲁哲

微信扫一扫

「好」工作来敲门

洹畔人才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