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招聘网站:至少七成以上岗位要求应聘者“35岁以下”。官方界定的青年年龄段是14-35岁,35岁恰恰是上限。它就像一道天堑,横亘在职场人士的而立之后、不惑之前。
难免困惑:为什么不是30岁不是40岁,而是35岁?
“35岁危机”的原因
1、社会角度
实际上,“35岁失业危机”这种现象并不是横空冒出的,之所以被定义得如此明确,是因为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就将基层年轻干部的划分界定在35岁以下。尽管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寿命不断延长、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也有了新的调整,但不少用人单位依旧一直沿袭这种惯例,也就是说,这是社会长久以来的“潜规则”。
2. 企业原因
成熟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各方面都已经按部就班,各种规章制度完善,工作内容流程化,管理者或者员工只不过是这个企业机器的一颗普通螺丝,都是能够有被替换的风险。企业需要保持基业长青,保持活力,顺应市场变化,年轻人针对新事物,新观念更容易理解,而且企业的政策在新人面前更容易贯彻到底。
另外,企业还有用工成本的考虑。新人往往可以以相对小的成本维持岗位运转,能力可以培养,而且企业通过淘汰引入新人可以激发员工忧患意识,提高竞争力,有利于企业发展。
3. 个人原因
一般情况下,35岁的年纪或多或少都会在公司晋升到公司的管理层职位,但通常也只能止于此了。晋升到管理岗位后,继续晋升通常就无望了,上面的人不知道还有多久能下去,下面的小鲜肉却又在拼命的朝你逼近想把你取而代之,所以,事业遭遇瓶颈。
你想要改变,想换一家能给你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待遇更好的公司,但你又承担不起失败的风险,你还需要考虑小孩和老人,你得为他们负责,更何况还有那么多比你年轻比你更有精力的年轻人与你竞争。
“35岁危机”如何寻找出路?
35岁的你,难道就真的意味着被社会淘汰吗?
不,事实上,那些从没有停止学习的人,不会为这样的问题而苦恼,为此感到的焦虑的都是那些工作多年、思想却没有成长,一直在原地踏步,或者对未来没有清晰规划,想要突破自己的现状,追求更高的发展空间的人。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怎么应对呢?
1、正视问题、调整心态
首先,我们要正视自己的年龄,35岁并不意味着你就要被社会淘汰,你也不应该仅仅只与年轻人去竞争那些不是很需要经验的工作岗位。你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职场瓶颈的时候,尤其会产生很多负面的情绪,无法用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时间长了,人始终无法进步,久而久之,就会陷进这个怪圈,无法自拔。
其次,你要明确自己拥有哪些资源和人脉,比如:过硬的技术、某方面的特长或广阔的人脉,这其中任意一项都会有高层岗位为你敞开大门。
2、强大自己、不断学习
在这个世界上,弱者是不容易被同情的,也不容易被认可,只有强大了自己,才有更多的职位和话语权。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年龄与能力不相匹配,那么,你应该及时补充技能,永远不停止自己学习的脚步。社会日新月异,谁也不知道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会不会下一秒就被更先进的所淘汰。要根据社会形势,适时完善与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紧跟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这样你即使厌倦了现在的工作,你也可以重新开始新的一份工作。
千万不要以自己的年龄来作为自己逃避的借口,努力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迟。大器晚成的人那么多,马云35岁才创立阿里巴巴集团,雷军40岁才创办了小米,董明珠36岁才进入格力。找到对标人物,像大咖学习,你还会焦虑吗?
3、降低自己对工作待遇的期望值
在求职或者选择跳槽的过程中,要明确知晓自己的能力,不要认为自己工作多年,待遇就要比别人高或者不接受越跳越低的情况。
一般来说,在这种分水岭,做得好的早已经扶摇直上,做不好的就已经在走下坡的路上了,应当适时降低自己的期望值,或者给自己一个缓冲的空间去努力认识自己的不足,不要想着一蹴而就。
4、坚持就是胜利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每次说到目标,成功,总是绕不过这两个字。任何事情的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就像每年毕业都有无数的毕业生来到北上广,每年又有无数人离开。当然不是说选择离开就是错误的,只是,我相信当时选择来到大城市都是怀揣着梦想来的,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遇到挫折坚持到底,有的人半途而废。
学习本无底,前进莫徬徨,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