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两会期待:请给草根创业者最实际的支持

时间:2016-03-03点击:

全国两会拉开帷幕,这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也是你我之间不可忽视的小事。不管是国家的大政方针,还是具体的措施规定,都可能影响每个人的生活。两会上的关键词,“双创”、“住房”、“二孩”、“收入分配”等等,无一不与百姓的生活和发展息息相关。今天的两会中哪些是你期待的问题?先来看看这几位年轻人有怎样的期待。

 

请给草根创业者最实际的支持

 

   刘明龙

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掀起了这一轮的创业浪潮。毫无疑问,创业还将是今年两会的热门话题。作为在一线创业的草根青年,国家将出台何种扶持政策帮助青年创业,是我最关心的两会议题。

 

找准自己的定位,对青年创业是最重要的,政府对创业青年的导向也很重要。20146月,我到西安第一次创业,做生态农业。因为没有找到明确定位,也不了解在农产品创业方面国家的优惠政策,不久后那次创业宣告失败。紧接着,20154月,我到昆明第二次创业,做中高考教育培训,目前虽然谈不上成功,但是已然走在了比较健康的创业道路之上。两次创业,结果完全不一样,为何?其实还在于创业者对自己要有精准定位,以及得到国家政策的精准扶助。所以,我希望两会能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帮助草根创业青年,尤其是要让我们清晰了解国家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以便于及时作出应对。

 

另外,青年创业也要讲究务实。创业最忌讳的就是好高骛远,不要总追求外表光鲜的高大上项目。创业者养成这种科学的创业观念,离不开舆论环境的正面引导。主流媒体不应该宣传一夜暴富的神话,而应该鼓励创业者从小事做起。也就是说,我希望国家在对青年创业的引导里,要特别强调:没有资本、技术和强大人脉的草根创业者,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不要盲目跟风,要做自己最擅长的。用华为的“压强原则”来说,就是集中精力在某个很小的点上打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不考虑到自己的草根背景,做的事情华而不实,那么创业一定会摔跟头。

 

在增强我们自身内功的时候,我们也希望政府部门进一步破除机制体制障碍,比如进一步拓宽创业资金渠道,让金融更好服务于创业者,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让青年人收获更好的创业空间。

 

目前很多创业者对国家的扶持政策了解极为有限,而且不同地方的扶持政策大相径庭,要了解清楚扶持政策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创业者不一定能花费这么多精力。除了在官网,政府不妨用通俗的语言,通过微信、微博等新方式来宣传相关政策。政府还应该提供创业培训,让创业者了解国家创业扶持政策、创业资金申请审批流程、创业应该注意的法律事项,同时邀请成功创业者分享创业经验,这样有利于创业者尽快走上创业轨道。

 

我还希望政府能简化对青年创业的审批流程。其实很多创业者也知道银行有专门的小额贷款,刚毕业的学生也可以申请创业基金,但是一想到复杂的审批程序,而且审批下来也才只有几万元,很多创业者就迟疑了——与其走那么复杂的流程,最后还可能审批不下来,那还不如自己多上几个月班积累一定的资金后再创业。所以政府要简化审批流程,让创业者降低申请成本。

 

  当然,还有一个细节问题也十分重要,就是创业场地。我深切感受到,目前创业者遇到的一个很大的实际问题是房租成本过大。这是几乎所有创业者遇到的巨大问题,因此政府可以考虑通过创业园、创业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更廉价的办公场所,并给予办公场所房租的资金扶持。

 

 

户口不该是求职路上迈不过的坎

 

  杨三喜

去年9月,我开始找工作,过了大半年,至今还没定下来。也许因为今年的就业形势更严峻,也许因为处在转型期的传媒业人才需求减少,本专业同学中真正落实工作的也不多。

 

就业歧视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虽然教育部早就明令禁止招聘限定985211高校的学生,但是包括部分央企岗位在内不少招聘公告中,仍明确规定只招985211高校的学生。

 

学校之外是性别歧视,身为男生,我应该算占了便宜。班级群里转发的不少招聘信息,都要求只招男生,这种情况以国企居多。为此,班长还为班里几个男生单独建了微信群,专门转发只要男生的招聘信息。

 

在求职过程中我最深刻的感触并不是学校和性别歧视,而是户口。户口成了限制很多人自由选择工作的障碍。那种“唯户口论”的态度,甚至让人觉得不可理喻。

 

我的本科学校不在北京,同学们在当地找工作考虑最多的是兴趣、待遇和发展空间,根本没有户口的概念。但是,来北京读研后,情况完全不一样了。

 

第一次跟导师见面,她就告诉我,如果你想留在北京,必须找有户口的工作。三年来,导师只要一谈到工作,必谈户口。这让我好一阵都不敢去找她,跟她谈找工作的事情。

 

跟同学们交流工作机会的时候,大家的第一反应是这份工作是否解决户口。对于不少人来说,评价一份工作好不好,有没有户口是最重要的指标。如果有户口,即便它不是自己喜欢的,工资低、发展空间小,也没有关系。而一些自己喜欢的工作,就算待遇不错,发展空间也还可以,没有户口的话,也很有可能被放弃。

 

我有一些在京外就读的朋友,他们初到北京求职时,对户口问题没有明确倾向,但在北京待的时间长了之后,对户口也会在意起来。

 

我对户口不那么在乎,因为我并不确定自己是否一直要在北京发展,是否要在北京定居。但是在浓厚的“户口氛围”中,我也开始开口闭口就谈户口了。就算以后离开北京,有户口也总比没有好吧,如果有机会最好先拿到。按照一个长辈的说法,拿到户口以后跳槽找工作就像插上了翅膀。我觉得这种说法是成见,能否找到好工作,与户口没有那么大的关系,遗憾的是,现实中确实有很多岗位要求应聘者必须有北京户口。

 

为什么北京的应届生求职者这么看重户口?没有户口,你就永远是外地人,不管你干得怎么样,你都是“北漂”。你必须交完5年社保或个税后才能买房。等到工作5年后,你终于有资格买房了,可房价不知道涨到哪里去了。没有北京户口,孩子将来在北京上学也是一个大难题,你可能要为了孩子上学盖几十个章,而且还不能拥有与本地孩子同等的升学资格……

 

对户籍身份以及户籍身份背后所附着的教育、医疗、卫生、生育、养老等等福利待遇不平等的担忧,让很多毕业生无法按照自己的兴趣,遵循最大限度发挥自己潜力的原则选择工作。为了户口而放弃自己喜欢的工作,不仅对个人而言是遗憾,对社会来说也不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我所期待的是,并不是人人都拥有北京户口、上海户口或者广州户口,而是不管你的户口在哪里,在基础公共服务方面,都能够以公民的身份一视同仁,附着在户后背后的特权被打破。我也期待,打破户籍的限制,建立一个覆盖全体公民的存储公民基本信息的全国人口数据库,实现各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让那些可以靠网络流量就能解决的问题,不再成为个人的烦心事。

 

 

别逼女性在二孩和事业间作选择

 

  刘文嘉

十年前毕业求职的时候,师姐妹当中流传着一句话:“找工作,已婚有子的女博士(硕士)要比未婚的好找,未婚的要比已婚未孕的好找。”直白点说就是,用人单位希望你把孕产的事儿办利索了再来,不要跑到单位来生孩子,更不要一来就生。

 

这不是段子。在我的一场面试中,竞争者中的一位女博士就直接和面试者说,学术和履历上的成绩您看简历就行,“我的另外一个优势是读博之前已经生了孩子,现在已经过了最操心的阶段,很给贵单位省事儿。”也许就在这一瞬,一些“你懂的”默契在求职者和面试者之间达成。

 

十年寒窗过后,你在求职中撞上的第一个评判框架仍然是基于性别建立的,孕产期长短和其可能带来的成本,仍然极大地影响着你的“性价比”。比这更糟的是,这种把求职女性分为“未婚”、“已婚已孕”和“已婚未孕”的分类现在仍然流行。而且,在就业已成买方市场的形势下,在二孩政策全面放开之后,通过孕产问题来衡量女员工“性价比”的思维还在强化,更多女性要在职业前景和家庭愿景之间选边站。

 

实际上,在既有职场生态和家庭分工下,“全面二孩”后职业女性所面临的窘迫已经渐渐展现出来。由于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不力,生育孩子所产生的教育、医疗等高额成本都被转嫁在家庭身上,而家庭由此产生的过量劳动、精力消耗、生活质量的损失,则被无意识、大概率地转嫁到女性身上。几乎同时,她们还要面对职场歧视、职场边缘人的尴尬以及就业、再就业的困境。

 

这种情况,不仅是不公平的,而且是不经济的。在老龄化社会的严峻趋势下,“全面二孩”政策上寄托着很多社会发展诉求,生育已经不再是一种个人行为,也不单单是一种家庭行为,而是关系到人口结构、人口可持续发展、劳动力供给等几个方面的社会行为。但“愿不愿生”“敢不敢生”的关键却在于女性。如果多一次孕产期会带来职场挤压和职业牺牲,很多已婚女性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在再生育问题上就会变得非常慎重;如果仅仅因为生两胎的可能性就使自己在就业中陷入劣势,未婚女性的孕产意愿也会趋于保守。

 

也可以说得更上纲上线一些——适龄家庭中女主人的态度,是决定“二孩政策”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变量。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来增强家庭生育意愿的观点,现在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这是一件宏阔的事情,需要遵循长线逻辑。短期内最有针对性也最有效的办法,恐怕应是以严打就业歧视、严防职场歧视为切入口,率先提升女性就业和从业的保障,避免女性在评估生育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时趋于悲观。

 

新年前后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上,“二孩”问题成为代表委员们的核心话题之一。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女性权益和全面二孩政策之间的关系也肯定会引起代表委员的注意。比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女子学院孙晓梅教授就表示,“可以预见,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女性的平等就业权将更加难以保障。”她将再次建议出台一部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禁止基于性别、婚育状况的歧视。

 

  希望有更多的代表委员能参与到这个问题的建言中来;有更多关于“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生存境遇的讨论,能超出单纯的、传统的“保障妇女权益”的言说层次,而纳入到突破中国社会发展瓶颈的大视野中来。最起码,高知女性在面试时和对方掰扯生不生孩子、生几个孩子的荒唐场景,不该重复下去。

 (来源:新华网)


微信扫一扫

「好」工作来敲门

洹畔人才微博